上篇講完東西方一級視角對市場的看法, 今天正好藉著YZi Labs官宣投資Plume Network這個RWA平台,來說說我觀察到的RWA賽道近期的變化

這事兒得拆成四部分說

1. RWA是否真的有應用場景,或PMF

2. 哪些RWA資產適合上鍊,哪些不適合

3. 過去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現在解決方案有哪些

4. RWA這幾個月的風向,你是否有所感知

先說1 - RWA是否真的有應用場景,或者說PMF - (這裡首先剔除掉美債上鏈的穩定幣賽道,Usual,MKR等算是已經找到PMF了)以美股上鍊為例,這是Twi上吵的最兇的一類。很多人覺得美股上鍊屬於多此一舉,真想炒美股的自己自有管道,鏈上隨便什麼標的都比美股波動性大,沒必要來鏈上玩股票

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覺得美股在鏈上是有其意義的

1. 從渠道來說- 的確多數A8,A9之上的大佬都用富途,FirstTrade等證券平台,幣,股,黃金等分散投資。但我相信圈內多數散戶是沒有美股帳號的。鏈上美股交易至少可以無門檻的打開他們的購買管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USDT/USDC之類的穩定幣總市值越來越大,這是美元霸權相對傳統金融的另一個擴散途徑。如果Crypto透過穩定幣+Payfi+類支付寶體驗的智慧錢包某天真的走向了Mass Adoption,你認為老美是否願意全世界來給他們接美股?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更願意各種銀行券商開戶折騰幾天買自己國家半死不活的股票,還是像淘寶購物一樣簡單對著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七姐妹一鍵下單投資?

2. 從應用場景來看,想像這樣一個Case ,作為一個P小將,你這幾天沖Mubarak大賺10萬U,你心知Tesla最近腰斬,是個抄底的好時機,然後你想要把這10萬U換成特斯拉的股票。

即使你有美股帳號,你得先把這10萬U OTC成法幣,法幣通過銀行發送到券商的賬戶,然後在券商那裡開始買入,這一套流程下來基本要3-5個工作日(17年我在接觸比特幣之前在澳大利亞通過FirstTrade買過美股,單是Swift轉賬過去就是4,5天,還收成!套流程又得再來一遍…想像一下如果鏈上有美股,你Meme賺的U秒換成Tesla,這個摩擦成本的減小,真的不是一點半點,而是10倍百倍級別的體驗提升

然後說說2 - 哪些RWA資產適合上鏈

同樣,T-Bill這種已經證明過自己的不在討論之列,其他的RWA資產,其實取決於具體針對的人群到底是誰

對To C端來說,股票無疑是最適合的。大多數散戶大概率沒接觸過一級私募股權,你就是把一家非上市企業股權Tokenize上來,估計也沒幾個人能夠做到看得懂+買入+長持。還有像是Centrifuge上面那些私人信貸抵押品,例如房地產市場的過橋貸款,企業應收帳款的借貸等等,同樣不適合To C。絕大多數C端用戶唯一熟悉的,應該就是股票。 To C更多的場景,應該是把一項資產針對之前沒有通路購買的用戶透過鏈上來打通,是個從0到1的過程

而對於To B端來說,可以Tokenize的東西就多了很多,但相對To C的從0到1,To B端應該更多是一個減小摩擦的從1到100,正如一級私募股權原本就在一些機構和高淨值投資人之間流通,放在Centrifuge上的過橋貸款抵押貸款抵押貸款所產生的相對瑣錢,只是這個流通過程也繁瑣出來。放在鏈上就像Payfi至於Swift一樣可以實現使用者體驗和流轉速度的大幅增強。

說到這想起來去年聊過一個RWA項目,人家母公司就是美國排名比較前的資管機構。他們打算基於自己資管平台上客戶的一級股權,例如馬斯克的SpaceX,以Token的形式發行在自己的交易平台上,這樣Token可以輕易的流通和換手,最終SpaceX上市時直接一次性結算。所以To B來說,除了針對的交易用戶受限於機構和企業,發行的主體其實也相對受限,就像上面那個例子,除非你自身手裡面就資管了SpaceX的大量股權,否則你單純只是一個STO或者RWA平台,你想吸引SpaceX股權持有人來你這發行代表SpaceX股權的Token,其中牽到各方面資源,你想吸引SpaceX股權持有人來你這發行代表SpaceX股權的Token,其中牽到各方面資源,好多了摩擦

還有很多中間態的,可To C也可To B,例如像是Story Protocol的那種IP上鍊,亦或是某本小說的版稅,某部電影的票房,某個遊戲的銷售這些東西Tokenize化,感覺目前還在早期的探索階段,需要一個一個去試,去證偽。像是影響力Tokenize,FT失敗了,Kaito則相對成功。名人時光Tokenize,http://Time.Fun火了沒幾天就消失……這些東西得慢慢來

接下來是3 - 過去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現在解決方案有哪些?

還是以美股為例- 過去的解決方案基本上是以合成資產為主,代表是SNX,Terra的Mirror,以及GNS

這條路目前來看基本被證偽,上述三個平台也早早就下架了之前上的合成美股資產,原因有二, 一是大家對於拿穩定幣或者本幣(SNX這種)合成出來的「假資產」興致不高,你看BTC,WBTC,SNX的SBTC三者的體量對比就能看出一二。合成資產,講真不如WBTC這種「映射資產」讓人拿著安心。二是當年Sec動不動查水錶,雖說合成資產是假的,但Sec要查你根本不需要理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個平台也都紛紛下架了這些合成美股

現在川普上台,Sec主席一換,目前這方面的監管明顯比前兩年好太多,新的美股上鍊目前看到了兩個方案

一個是走傳統的合規Broker Dealer路線,用戶在鏈上買入代幣化股票的瞬間,觸發鏈下合規Broker在美股市場相應的操作,本質上跟Robinhood上下的單,是由Citadel在股票市場“代買”一個道理。好處是你買到的股票,是“真實股票”,或者說至少是由這個Broker 1:1真實Back的,有點類似於WBTC之於BTC。壞處就是交易時間完全跟著股市走,沒法像Crypto那樣24x7, 你還得建立對這個Broker或者平台的信任。再就是賣出的時候會觸發一個Taxation Event,美國公民可能需要提交稅務相關的表格,非美國公民也至少得做KYC之類的,比較麻煩

二是Ondo Global Market的做法,翻了下他們的文檔,他們本來是想走上述的Broker Dealer路線的,後來改成了類似穩定幣的做法,即允許他們合作或者Authorize的Issuer去直接發行代幣化的股票(就像Tether發行USDT,Circle發行USDC一樣)。感覺好處是更靈活,有可能擺脫美股交易時間的限制,最終透過Issuer在某個時間結算即可。壞處就是大機率只能針對Non-US用戶,美國用戶用不了。再來就是會不會出現不同Issuer發行的同一隻股票的不同CA(就像一個新鏈不同的橋過去的USDC彼此互不相容一樣),這些具體細節文檔沒寫,畢竟產品要明年才上

最後像是Plume這種RWA平台,感覺更像Framework,裡麵包含了KYC/AML,資料的儲存/執行,共識,ZKTLS的驗證等等,理論上可以讓合作機構來這邊發行各種Tokenized的RWA資產,這個就又回到上一個「哪些資產適合上鍊」這個話題,不再贅述

最後說下4 - RWA這幾個月的風向,你是否有所感知

如果你留心觀察的話,RWA的風這兩個月其實吹的挺猛的,我隨便舉幾個我觀察到的“新聞”

1. 上面說的Ondo計畫年底或明年推出Ondo Global Market,鏈上股票市場,還有Ondo最近跟川普的WLFI走的很近,會有合作

2. Sui最近也在抱WLFI的大腿

3. Frax積極擁抱Cedefi,最近推出了frxUSD,是跟BlackRock+Superstate的合作

4. Ethena今天新發布的產品Converge - 主打一個他們認為區快鏈最重要的兩個場景之一- Storage and settlement for stablecoins and tokenized assets

5. AAVE打算發一個新幣Horizen,引發社區軒然大波,Stani親自出來澄清- “Horizen計劃旨在補齊Aave當前缺失的RWA業務板塊,該計劃有望在5 年後實現對Aave 現業務線的收入反超”

6. 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2025年2月發布一個Release,打算分階段允許公司實體進行虛擬資產交易。我從韓國的圈內朋友得知,韓國有可能重啟STO(RWA上一個週期的叫法)的計畫。你想,允許“企業實體交易虛擬資產”,這必然不是讓你企業來炒幣的,肯定是為了把一些現實金融的資產代幣化成“虛擬資產”,好在公司之間流通設計的啊

7. YZi Labs今天官方宣布投資了最近風頭正勁的Plume Network RWA平台

這些個訊息構成的Momentum,咱總不能視而不見,所以我個人目前對與下一個Circle的主賽道觀點,是PayFI+RWA+類Web2.5的Consumer APP,至於AI+Crypto,只能說有希望,依舊在聊+觀察。等我寫完下篇「ETH和Solana上一些值得一說的東西」之後,單獨再寫一篇近期對於AI+Crypto的思考,作為這次大合集的第四部分收尾